继续教育学院2018
考试大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学考试 >> 考试大纲 >> 正文
《网络金融与支付(实践)》自学考试实践性环节考核大纲
作者:  日期:2025-01-27  资料来源:    点击量:  

(课程代码:14345)

Ⅰ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网络金融与支付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网络金融、支付技术、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金融与支付行业已经成为金融创新的前沿阵地,不断推动着金融服务的革新和效率的提升。网络金融包括但不限于在线银行、电子钱包、P2P借贷、众筹等多种形式,而支付技术则涵盖了移动支付、数字货币、区块链支付等创新支付手段。金融科技(FinTech)则是运用科技手段来设计、开发和提供金融服务,它不仅改变了金融业的运作方式,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金融体验。

课程将通过案例分析、虚拟仿真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领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训练。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网络金融的实际应用,虚拟仿真教学可以模拟实际操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则结合了传统教学和现代技术的优势,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网络金融与支付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实务操作,为学生日后从事相关研究、管理工作以及实务操作奠定基础。课程内容将涵盖网络金融的发展历程、支付系统的架构与运作机制、金融科技的最新动态以及相关的应用等。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和模拟操作,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网络金融与支付的实际应用,并掌握必要的技能,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在金融机构、科技公司还是监管机构,都能够有效地应对挑战,推动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

本课程强调网络金融与支付的核心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网络金融的基本理论,了解支付技术的分类和特点,以及金融科技在支付领域的应用。网络金融的基本理论包括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功能分析、网络金融的内涵、主要运行模式和基本特点。支付技术可以分为中心化支付、去中心化支付等,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运作模式,适用于不同的交易过程。金融科技在支付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移动支付、数字货币、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多个方面,具体包括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数字货币的出现、区块链技术在在支付和结算领域的应用等。

II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目标

(一)概念(网络金融、支付)

考核内容:考生应理解网络金融与支付的基础概念及原理,掌握网络金融的演进历程、运营模式,以及支付系统的架构体系。具体而言,要着重掌握移动支付、网络借贷、网络众筹等典型网络金融运作模式,辨别去中心化支付系统与传统支付系统在架构上的差异。同时,基于科学精神,探讨网络金融与支付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强化对金融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认识,展现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围绕网络金融运作模式以及支付系统架构差异设置考核内容,检验考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二)支付分类(去中心化支付、中心化支付)

考核内容:考生需掌握去中心化支付和中心化支付这两种技术分类,熟知其特点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同时结合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思考支付技术发展对法律体系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理解在创新中维护法律和文化稳定的重要性。

重难点:考查考生对去中心化支付与传统中心化支付在技术实现、安全性、效率等方面区别的理解。

(三)支付与金融科技—— 区块链(去中心化支付、基于智能合约的自动支付、数字人民币场景支付)

考核内容:考生应了解区块链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包括去中心化支付、基于智能合约的自动支付以及数字人民币场景支付等。通过对区块链技术的认知,思考其对社会信任体系的影响,以及利用它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展现科学精神和文化认知。

重难点:考查考生对智能合约的设计与实现及其在支付领域的应用掌握情况,以及对区块链技术提升支付系统安全性和效率的理解。

(四)实践教学(去中心化——P2P 网络,智能合约与自动支付、数字人民币场景支付)

考核内容:通过实践操作考核,检验考生对P2P网络的搭建与维护、智能合约的应用以及数字人民币场景支付等实务技能的掌握。在实践操作中,体现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发挥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在金融创新中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重难点:聚焦P2P网络搭建与维护、智能合约应用以及数字人民币场景支付的实际运作考查。

二、考核要求

·形式:上机考试。

·内容:围绕网络金融与支付模型构建与分析实践,涵盖P2P网络模型、智能合约模型、数字人民币支付模型等。

·评价标准:依据学生答题的正确率进行评分,全面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III关于实践考核实施的说明

一、自学教材

自学用书:《金融科技学》,李建军、彭俞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

考核方式

1.本课程采用计算机上机考核(模拟实践)

2.考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考核。

3.本课程考核使用的计算机软件为DBE区块链金融实践教学平台。

三、评定方法

采用百分制。

内容:网络金融与支付模型构建与分析实践

模型:P2P网络模型、智能合约模型、数字人民币支付模型


附录

题型举例

(题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举例1

一、综合题

1.题目:在新道云平台上模拟一个小型商业场景,其中包含多个商家和消费者。请利用平台的数字人民币(DCEP)应用模块,完成以下任务:

o为至少三个商家在平台上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并设置相应的收款账户和交易规则。

o以消费者身份在平台上进行至少五次不同金额和商品类型的数字人民币支付操作,记录每笔交易的详细信息,包括支付时间、金额、商家名称等。

o分析平台上数字人民币支付过程中的数据流向和安全机制,阐述该平台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字人民币交易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并结合实际操作中的观察,说明数字人民币支付相对于传统电子支付在该场景下的优势。

2.背景:.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商业场景开始接入数字人民币支付体系。了解其在实际商业环境中的应用流程和技术优势对于金融科技从业者至关重要。

3.学生登录新道云平台,进入数字人民币应用功能区,按照平台操作指南完成商家开通和消费者支付操作,同时参考平台提供的技术说明和区块链数据展示界面,分析交易过程中的技术原理和优势。

上一条:《公司金融方法与应用(实践)》自学考试实践性环节考核大纲
下一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实践)》自学考试实践性环节考核大纲

关闭